大气给地面生活的人类提供了一定的保护,从而使得地球表面有比较合适的温度,湿度和气体组成。但是,对于天文观测,这样的保护却成为了桎梏。
从可见光观测的角度看,大气是一种折射率不均匀而且随机变化的介质。这种介质对于光学成像的影响有:
大气色散:由于大气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波折射率不同,因此经过大气的星光会拉成一条色带/光谱线(就像牛顿通过三棱镜看到的白光光谱,对于大气可以用一个平行玻璃板模型来进行描述)。这条色带与观测的天体的位置有关,一般来说,天顶角越大,则色散越大。一个经验公式是这样的: 当z'小于45度时, ;
当z'小于75度时, 。
可见,大气色散对于高分辨率天文观测(如测光,光谱,成像等)都带来了影响。为了消除这些影响,我们可以使用一种叫做Atmosphere Dispersion Corrector (ADC) 的器件。这种器件利用光学玻璃配对的思想,在望远镜观测时,实时产生一个与观测目标色散方向相反的色散。这种器件我在后面会详细介绍。
Fig 1. 三棱镜折射白光(From Baueroptics)
大气消光:大气中所含的水汽,二氧化碳以及尘埃等会对经过大气的光波吸收和散射。这直接导致了地面上无法对紫外波段进行观测。而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,大气的影响也不是可以忽略的。Stritzinger对地面观测到的星光有一个如下的测光经验改正:,但是在不同的台址,实际的测光改正需要重新测一下。。。
大气发射:对于光谱观测,这是不好的影响。大气发射的光主要是天光,月光,极光以及地面附近的灯光。目前来说,灯光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了,这会使得大气在Hg,Na有很强的发射线,影响光谱测量精度。另外,强烈的天光也会对暗弱目标的测光和成像造成影响。
大气湍流:虽然对于同一个波长的光波,大气的折射率一般是相同的,但是,实际上折射率依然会有一个小的波动。由于大气层很厚,这样的小的波动也会累计而导致影响最终的成像。这种波动的来源是:
我们都知道,任何物质在受热的时候都会发生热涨冷缩,那么大气也不例外。在白天,太阳光直射地面,地面温度升高。进入夜晚,地面聚集的热量开始散发。由于地表环境不同,热容量大小不同,加之散热速度快慢有异。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大气温度比较高,另一部分的温度比较低。温度高低不同,进而导致大气体积/密度/压强发生变化。
大气的折射率与温度,压强满足下面的关系:
Fig 2. 大气湍流示意图 (By da Vinci)
即:折射率与大气压强成正比,与温度变化成反比。
这样的情况下,大气似乎会分成团块。但是,由于大气同时是一种流体,密度和压强的不均匀会导致不同的团块互相压挤,破碎。最终,形成了一些小的团块。这些小的团块会继续破碎,直到能量完全被以热能的形式耗散掉。在这样的挤压、破碎的过程中,不同位置的大气的折射率也会发生非常快速的变化,这种快速变化的折射率会对来自天体的光线发生干扰。这种干扰类似于晚上在游泳池底向上看时的情景,观察者会发现灯光在抖动,此外很难准确的看到灯具的形状。我们在地面观测天体时,也会发现星星在“眨眼”。
具体地说,大气湍流带来了两个作用:闪烁和抖动。
闪烁:指的是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,导致部分本应该进入望远镜或者眼睛的星光发生了偏折,到达了孔径之外。最终导致天体的亮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(这种变化对于测光,尤其是太阳系外行星测光或者通过测光对星震研究有很大影响)。
抖动:指的是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,使得来自天体的平面光发生了相位变化,简单说就是给望远镜戴上了一个不合适的眼镜。这个眼镜使得望远镜得到的图像不停地变化,抖动。这一现象给天文成像、密集星场的光谱、测光、天体测量、干涉等都都带来了影响。